首页
丹巴县名由来及建县沿革
2020-06-01 08:47:34
来源:
丹巴县人民政府
阅读数:
383次
字号:
收藏
打印
分享:
分享到朋友圈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温馨提示:
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

第一节  位置面积

丹巴县,意为下部农区的群岩之首,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,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,位于四川省西部,甘孜州东部,属大、小金川下游,革什扎河、东谷河(即牦牛河)及大渡河上游地域。跨东经101°17′至102°12′,北纬30°24'至31°23′之间。属境周边:东部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接壤;东南部和南部与康定县毗邻;西部与道孚交界;北部和东北部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相连,是甘孜州的东大门,地处两州四县接合部。从古至今,都是北上阿坝,西通拉萨,南达云贵,东进成都的咽喉要道。县境域东西宽86.9公里,南北长105.7公里,幅员面积5649平方公里。

清末置县,取三土司(丹东、巴底、巴旺)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。丹巴县人民政府驻地章谷镇,位于县境中南部,是大金川、革什扎河、东谷河、小金河、大渡河五水交汇的河谷地带,总面积约为18.5 平方公里。

第二节  建置沿革

一、历代沿革

丹巴历史悠久,1989年县境内中路乡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,出土石器、骨器、陶器器形,纹饰多样,制作材料为夹砂和夹云母片的泥巴,出土片石墙房屋建筑,其建筑遗址,在以软遗址为主的中国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,遗址经同位素碳14测出距今3500多年,即中原进入奴隶社会的夏禹王前后,县境内即有土著先民生息繁衍,并从游牧转向定居。

    西周中期以后,岷江上游的蜀部,建立奴隶制政权蜀国,其领城东至涪江与巴为界,西南达今芦山、天全一带,包括四川中西部,云南北部地区。在公元前316年为秦吞灭。

    秦灭蜀后, 在岷江上游东岸设湔氐道。駹水为湔支流,冉駹因而得名,其地即今日松潘,茂汶东部,绵阳、温江西部,包括灌县、彭县一带。湔氏道,隶蜀郡管辖,县境属其西南周边。

    汉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西迁的“冉駹氐”一部入芦花、黑水,一部入今马尔康、大、小金川地城,这一部分成为今嘉绒藏族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汉武帝派司马相如招抚冉駹等西南部落,在这些地区设置十余县,归蜀郡管辖,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以冉、 统部落为中心,设置汶山郡,县境域属于汶山郡西南的边徼地区。东汉明帝永平年间(约公元58年至75年),益州刺史朱辅,招抚川西北一带尚未归附的少数民族:“自汶山以西,前世所不至,正朔所未加,白狼、槃木,唐菆等百余国,户百三十余万,口六百万以上,举种贡奉,称为臣仆”。“汶山以西”泛指今阿坝州东南以西,直至甘孜州东北部的大片土地。县境及附近地区,地理位置上纳入中央王朝管辖,实则为部落首领控制。

    《隋书。附国》载:“蜀郡西北二千余里,即汉之西南夷也,有嘉良夷及其东部,所居种姓自相率领,土俗与附国同,言语少殊,不相统一。”“无城栅,近川谷,傍山险,俗好复仇,故垒石为巢而居,以避其患”。“嘉良有水,阔六七十丈,并南流,用皮为舟面济。”丹巴境内藏族语言各异,互不相通,中路、梭坡等地现存古碉,即古嘉良夷战居两用的石巢,南流的嘉良水,即今大、小金川,大渡河上游。记载证实,今丹巴即隋嘉良夷生息的地方,隋炀帝大业四年(608年)嘉良夷王“遗使素福等八人入朝”,次年又“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,欲献良马以路险不通,请开山道以修职贡,炀帝以劳人不许”,设诸道总管统辖。

    唐代,聚居于成都平原以西,岷江上游的八个羌人部落,因居住岷山以西,统称“西山八国”,地处唐王朝与吐蕃交往要冲,羌人部落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。《旧唐书。东女国传》载:“有哥邻、白狗、通租、南水、弱水、悉董、清远、咄坝八个羌人部落各率其部,谐(偕)剑南川西内附”,其中哥邻羌部落最大,在秦称冉駹,汉置汶山郡,隋称嘉良夷。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年),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糜政策,改雅州为芦山郡,有羁糜州二十一含“东嘉良州,治所在今中路、梭坡一带;西嘉良州,治所在今城关附近。”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 并东西嘉为嘉良州,隶剑南道雅州都督府。由于吐蕃的逐渐强盛并不断向东扩展,先后灭附国、党项、白狼、嘉良诸羌,县境亦被吐蕃征服。
     五代后蜀孟氏政权(925至905年),于雅州置碉门,黎、雅、鱼通、长河西、宁远六军民安扰司,统摄六地,其中的鱼通、长河西、宁远三个安抚司治区,均在今甘孜州东部。县境大渡河上游,东谷河流域一带,属其管辖范围。
     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年)灭后蜀孟氏政权,东西嘉良属宋朝控制范围,置东、西嘉良州,隶成都府路雅州,后由夏阳路领曜川、金川、东嘉良、西嘉良等州。
     元世祖至元年间(1262 年一1294年),设吐著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管辖今阿坝、甘孜两州大部,西藏昌都部分地区。县境域分别属于威、茂二州下辖的千户所、万户府以及长河西、鱼通、宁远军民安抚司。
     明大祖洪武二年(1369年) 员外郎许允德受命招抚甘、青、康、藏各地元朝封授的土官和喇嘛。洪武七年(1374年),置河州,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,管辖今泸定大渡河以西及康定一带的长河西、 鱼通、宁远宣慰司, 县境(今中路、梭坡、格宗、城厢、水子、东谷地区)属其控制范围。明成祖永乐元年(1403 年),大、小金川哈依拉木内附,封为金川寺演化禅师。今县境大、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归其管辖。永乐五年(1407年),改长河西、鱼通、宁远安抚司为宜慰司,辖牦牛河(东谷河)及大渡河一带。
     清顺治七年(1650年), 小金川(僭拉)首领卜尔吉细归顺,仍封为金川寺演化禅师,隶理番厅管辖,县境大、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归其治理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明正土司丹怎扎克巴归附,仍置长河西、鱼通、宁远宣慰司,辖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 年),革什扎头人魏珠布策凌投诚,授单(丹)东革什扎安抚司职,辖今革什扎、边耳、丹东和道孚的大部分地区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 巴底头人罗布木凌归附,授巴旺安抚司职,辖今巴底、巴旺、聂呷区域。雍正七年(1729 年),改长河西、鱼通、宁远宣慰司为打箭炉厅,丹东革什扎安抚司、巴旺安抚司归其管理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,巴旺土司罗布木凌次子旺查尔,驻牧巴底为土合,其孙安多尔,因随征金川有功,晋升巴底宣慰使司职,辖今巴底全境。同年,小金川土司所辖宅垄头人安本、沙尔吉投诚,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 巴旺安抚司亦被晋升宣慰使司,辖今巴旺、聂呷境域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“改土设屯”,将小金川土司辖地置美诺直隶厅,辖美诺屯、抚边屯、章谷屯。同年,宅垄头人安本因向导并立战功,封宅垄屯土守备,统原辖地域,驻牧下宅垫。安本弟沙尔吉补授士千总驻牧上宅垄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改美诺厅为懋功电务厅,驻同知,理懋功、抚边、绥靖、崇化、章谷五屯事务,隶成绵道管辖。章谷屯境域,仅有三街,六甲屯,三营地区,即今岳扎、半扇门,大平桥等地,屯暑设打箭炉厅明正士司辖地内的白盖 (呷)山下,世俗称“借地安屯”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打箭炉厅管辖的明正土司十七土百户(二十四村)地区,划由章谷屯兼管。清末代皇帝宣统三年(1911年) 建县未果。
  二、建县经过
    丹巴设治建县,始于清宣统三年(1911年)。是年二月十二日,清廷民政部奏奉宣统谕旨允准收回各地土司印信号纸,改土归流。 二月十四日,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奏请将明正土司改流,并提到“除打箭炉前已设府外,请将泸定巡检改为泸定县,九龙改为九龙县,道坞改为道孚县,巴底巴旺改为丹巴县,隶于康定府”。同年六月初八日,四川总督赵尔丰、代理川滇边务大傅嵩炑,联名命令革什咱(扎) 土司呈缴印信号纸,二十天后,即六月二十八日,革什咱交出印信号纸。润六月初三日,明正土司交出印信号纸。同月二十八日,傅嵩炑在对《察木多代理仓储巴禀》的批文中提到“已将....明正、鱼科、单(丹)东等土司印信号纸一律收回,将地方改流设官...同日,巴底、巴旺土司交出印信号纸。同月二十五日,赵尔丰给清廷《鱼科肃清、明正土司辖境改流设治折》中,又复提到打箭炉前已设府,现拟泸定桥巡检改为泸定县,九龙改为九龙县,道坞改为道孚县,巴底巴旺改为丹巴县,以上四县,统隶于康定府以资督率。此次奏折经清廷朱批:“着照所请...钦此。”是日傅嵩炑《示谕康定百姓明正土司改流置府县》布告中,亦相应提及“巴底、巴旺、革什咱(扎)改为丹巴县。”宣统三年(1911年)八月十六日,傅嵩炑发布丹巴建县布告,并附章程十条。布告称:“查本年自道孚设治以后,罗科、色达、俄洛、绰斯甲、革什咱(扎)丹东、巴底、巴旺及上、下宅垄等各部土司、头人,悉至以前边务大臣赵行较投诚设汉官,经本代大臣查明,分区设治。以革什咱(扎)、丹东、巴底、巴旺及上、下宅垄合并,改为丹巴县。已委人前往划区分界,清查户口,尤恐百姓弗知,特此布告,仰该县全体百姓知照,切切此布!”是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暴发,建县未果。
     民国元年(1912年),川边经略使尹昌衡按清末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发布的建县布告,及十条章程,派人勘定区划,建立丹巴县,任命卿德云(青步阶)为丹巴县首任设治委员。丹巴设治建县后,隶属于康定川边经略使署。县治所设原章谷屯屯署所在地即今章谷镇。在卿德云任内,因宣布:“废土司,康汉平等”加之“厘订田赋数额奇重,苛捐杂税层出不穷”激起“三土司之乱”。康定川边镇抚府陈遐龄入丹平定三土司之乱后,设治委员由刘元治充当,刘重新勘定县境区划,根据县境地理位置定为五路。
     民国四年(1915年),彭琢为首任县知事。县知事为一县的行政长官,负责处理全县行政,监督地方事务。

     民国二十一年(1932)年,废县知事职,改称县长,其行政职能不变,杨卓人为首任县长。